荷兰室内合唱团《梵高与我》中国巡演
你对梵高有什么样的印象?3月1日与2日,荷兰室内合唱团受邀参加第52届香港艺术节,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并于3月6日至7日去到上海大剧院,为观众带来《梵高与我》多媒体合唱音乐会。
《梵高与我》是荷兰室内合唱团通过将文森特·梵高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画作,巧妙结合德彪西、马勒、勋伯格等同时代作曲家的音乐,并应用绘画算法及生物识别数据去“学习分析”梵高和克里姆特的绘画手法,使他们画作中的一笔一画能随着宏伟的合唱音响、以及歌唱家们和观众的情绪做出即时的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是一台令人震撼的表演 -- 音乐、图像、演唱家和观众仿佛融为一体。
这部作品的构思始于荷兰室内合唱团艺术总监蒂多·维瑟尔(Tido Visser)。他在与梵高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埃德温·贝克尔(Edwin Becker)的一次聊天中,说起了即将在梵高博物馆展出的,和维也纳美景宫共同举办的克里姆特作品展览 – Golden Boy Gustav Klimt,之后便产生了对这部作品的初步想法。
为了将艺术作品与音乐联系起来,打造一场梵高和克里姆特时代的沉浸式欧洲之旅,荷兰室内合唱团在过去三年里,与意大利视听工作室fuse*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他们开发了专门的计算程式,使用梵高和克里姆特的超高清画作对算法进行“训练”。这些算法从他们的绘画风格、色彩运用、笔触和技巧中学习吸收,创造出自己的“梵高与克里姆特式画笔”。在表演过程中,这些算法通过合唱团的声音以及生物识别数据来分析观众、歌手和指挥的情绪状态,实时控制着合唱团后面两个大屏幕上的四百万笔虚拟笔触,使梵高和克里姆特的作品变得鲜活可见。
在《梵高与我》中,荷兰室内合唱团与观众一同来到十九世纪末处于艺术兴盛时代的欧洲。那是萨蒂、德彪西和马勒的时代,也是梵高和克里姆特的时代:一个新发明、不安和极速变化共存的动荡时代。观众不仅能体会到当时欧洲的时代思潮,同时也能感受到它与当今欧洲的强烈相似之处。《梵高与我》既带领我们走进历史,也能展望未来。
这部作品2022年6月28日在维也纳,于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和马克西玛王后对奥地利的国事访问中进行了全球首演。此后于2022年11月在荷兰首次展开巡演,并相继在之后的乐季中进行了国际巡演。
荷兰室内合唱团自1937年成立以来,一直在国际合唱界享有盛誉。合唱团演绎曲目范围宽广,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音乐,保持着与舞蹈家、诗人、演员、电影制作人和科学家合作,并以令人惊讶的、极具前瞻性的节目来不断挑战合唱的界限。作为现今最受欢迎的合唱指挥之一,彼得·迪克斯特拉(Peter Dijkstra)自2015年起担任该合唱团的首席指挥。
荷兰室内合唱团总部位于荷兰乌特勒支,因其多样的才艺和创新的曲目而在国内外广受赞誉,近年来曾在纽约林肯中心、香港艺术节、维也纳音乐厅、布宜诺斯艾利斯、科隆歌剧院等场馆进行演出。许多作曲家都曾为他们创作过新作品,从普朗克到古拜杜丽娜(Gubaidulina),从米歇尔·范德阿(Michel van der Aa)到卡罗琳·肖(Caroline Shaw),从扎德·莫尔塔卡(Zad Moultaka)到尼科·穆利(Nico Muhly)。
教育和社会参与对于荷兰室内合唱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通过名为“歌唱日“的活动,合唱团去到全国各地为大家分享他们的知识与灵感。刚毕业的歌手/青年歌唱家也可以加入荷兰室内合唱团的NXT人才培养计划接受培训成为未来的合唱歌手,同时在学习中也不断挑战新类型的合唱音乐。